盘点|从2024十大公司事件看供应链的明日之战
受消费降级及价格战影响,各行各业都在缩减开支,将竞争的焦点转向了大后方,力求在成本控制的极限边缘,找到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之中,一些企业选择向内卷,不断坚持新模式、新技术,试图在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中,寻找到最为高效的解答。比如叮咚买菜,它通过持续深耕前置仓模式实现了连续8个月的盈利,让不被业界看好的前置仓再次翻红,引得盒马、京东纷纷加码。
与此同时,也有企业在自己的低价舒适区之外,不断寻找着品质与服务的最优解。比如名创优品,它为整合升级供应链资源,花费了62.7亿元的高价入股永辉超市。
当然,还有企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低价竞争后,选择回归初心,一边持续深耕供应链品质,一边缓慢优化性价比策略。比如盒马,今年三月,它果断放弃了短期的价格战,重启会员制,并瞄准了广阔的下沉市场,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此外,泡泡玛特、顺丰等企业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依托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在内卷之下找到了第三种增长的可能性。
本文将梳理2024年年供应链相关的十大热点事件,以此来了解当前消费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希望可以在马上就要来临的2025年,带给你一些启示。
11月27日,一封关于“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引发广泛关注。邮件称,2025年市场之间的竞争将更激烈,进入“大决战”、“淘汰赛”。为增强比亚迪乘用车竞争力,比亚迪需要整个供应链一起努力、持续降本。因此比亚迪对供应商所供货产品提出要求,即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与此同时,网络上还曝光了另一封疑似为供应商回复给比亚迪的邮件。邮件称,比亚迪要求供应商2025年起进一步降本10%的通知已收到,但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并呼吁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应立足于长期发展的全局高度,停止以无底线的压榨模式获取短期利益,而是应当推动供应链良性发展,共建公平、可持续的合作环境。
业内人士表示:“在价格战肆虐的背景下,汽车供应链企业已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降价空间已近乎极限。若再被要求降价10%,众多企业将面临严重的亏损危机,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整车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愈发成为常态。然而,长期的价格战和过度的成本压缩可能会削弱供应链的稳定性,这对市场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有害无利的。
10月23日,据英媒报道,快时尚电子商务平台SHEIN在上半年实现了180亿美元的营收,尽管仍保持了23%的增长率,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40%增速已明显放缓。同时,该公司的净利润大幅度地下跌70%,略低于4亿美元。
报道分析,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日益激烈是SHEIN利润下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Temu等强劲对手的快速崛起,在快时尚市场不断抢占份额,给SHEIN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迫使其加大资源投入以应对挑战。
另外,供应链成本的急剧上升给SHEIN带来了沉重负担。由于其产品主要依赖从中国工厂直接发货至全球客户,而2024年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价格的上着的幅度达到了30%至70%,这一变化严重压缩了SHEIN的利润空间。
这一系列挑战也直接影响了SHEIN的估值。据英媒11月发布的消息透露,SHEIN计划于2025年一季度赴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IPO,估值约为503亿英镑(折合约640亿美元或4600亿人民币),与2022年的1000亿美元估值相比,缩水超过三分之一。
对于出海企业而言,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所引发的供应链成本攀升,将成为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以“性价比”著称的品牌来说,怎么样应对这一系列危机,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11月8日,京东旗下特价购物品牌“京喜自营”首次披露业务详情,宣布每年投入100亿元,大多数都用在商品的价值补贴,流量运营扶持、物流运费补贴,意在与同行争夺白牌商品市场。
据悉,京喜自营将重点扶持1万家白牌国货工厂,平均每家工厂预估补贴100万元。后续将在全国50城展开招商,与政府、协会组织共建百个国货产业带,打造5个成交额过百亿的核心产业带,孵化5000家白牌国货超级工厂。
京喜自营相关负责人透露,京喜自营模式与传统全托管模式有所差异,内部更倾向于称之为“类自营”。相较于传统全托管模式,“类自营”在供应链接入程度上更深。从产品设计、选品、定价、运营到售前售后服务等所有的环节,均无需工厂独立承担。
目前,京喜自营官方旗舰店有1.53亿人关注,已合作了50个核心产业带,比如揭阳男装、汕头玩具、武汉纸品等,多数产品均价不超10元。
遍地9.9元的价格战竞争之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繁发生,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商家的利益造成了伤害。正因如此,京东、阿里、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巨头纷纷投入巨资,积极扶持产业带,旨在供应链源头上把控品质与成本,力求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兼具品质与价格的产品。
谁能预料,时至2024年,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伪命题的“前置仓”,又翻红了。
今年11月,叮咚买菜传来捷报,宣布其已连续八个季度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实现盈利,且连续三个季度同比正增长。具体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营业收入高达65亿元,同比增长27.2%;Non-GAAP标准下,其净利润达到1.62亿元,同比激增超9倍,净利润率提升至2.5%。
叮咚买菜在2024年的强势增长,向业界证实了前置仓的可行性,打破了该业态长期亏损的魔咒。受此鼓舞,不少新老玩家也在今年相继发力,纷纷加码前置仓。
比如8月底,有消息称盒马将重启前置仓。随后的9月,京东旗下的生鲜业务“七鲜”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10月,名创优品与美团合作上线万个闪电仓(日用快消领域的前置仓)。
随着消费市场对供应链低成本、高时效的要求越来越普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零售企业加入前置仓战场。
前置仓模式是一种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将仓库设于距离消费者3公里以内的社区周边,以缩短配送距离,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该模式起初主要应用于对时效要求较高的生鲜领域,后逐渐拓展至日用品行业,旨通过缩小仓库面积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履单成本、减少库存周转。然而,尽管前置仓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高昂的建设成本及较长的盈利周期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9月23日,名创优品在港交所发布重大公告,宣布以62.7亿元人民币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其中包括牛奶公司持有的21.1%及京东持有的8.3%的永辉超市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永辉超市的第一大股东变更为名创优品实控公司骏才国际。
该消息公布后,名创优品市值一天之内蒸发近百亿港元,吃瓜人士纷纷直呼看不懂。对此,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回应称:“大家都看不懂就对了,如果都看得懂我就没有机会了。”
在晚间的电话会上,名创优品方面详细阐述了此次收购的缘由。首席财务官表示,一是从零售的角度看,名创优品看好永辉超市的调改前景,认为这个业务有前途;二是永辉超市目前的估值具有吸引力,投资成本的溢价低,安全边际较高,名创优品进入之后,能够帮助永辉超市优化现在的股东结构和治理结构,支持它现有的业务方向,更好的发挥双方在渠道升级供应链上的整合优势。
显然,传统商超的多级分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追求“质价比”的消费市场。相比之下,胖东来凭借直达厂家的垂直供应链体系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也是叶国富对其调改过的永辉超市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在未来,商超要稳固其市场地位,关键在于提升产品品控能力、强化溯源能力以及优化成本控制能力。
2024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侯毅正式退休,卸任盒马CEO一职。退休后的侯毅再次创业,不仅在上海开了平价海鲜餐馆“金宵一刻Oyster Bistro”,还闯入了宠物零售赛道。
而换了掌舵人的盒马,则回到了价格战之前的样态,不仅恢复会员制,重新锚定中产消费群体,还全新升级了盒马生鲜店,更加侧重精细化运营。
盒马创办于2015年,是国内首家以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新零售平台,致力于通过高效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为中高端消费的人提供高品质商品。
·盒马鲜生:取消商品线下专享价,提升门店服务质量,加速开店,拓宽一、二线下沉市场;
·盒马X会员:维持原有中高端定位,恢复会员制。线上上线宠物系列商品,盒马生活服务开启对外招商, 服务范围有宠物喂养、上门美容、洗衣洗鞋、居家保洁等;
此外,盒马还积极推动出海,今年4月,盒马自营品牌成功进入了美国市场。随后的11月,盒马正式公开宣布了国际扩张计划,目前足迹已遍及美国、东南亚及澳洲,且正筹谋未来向日本、韩国进一步拓展,主要目标群体为海外华人和华裔。
盒马作为新零售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商超的演变和发展。在国内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盒马寻求创新,挖掘下沉市场、海外等空白市场空间,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是值得借鉴的策略。
2024年7月18日,瑞幸第2万家门店在北京开业,门店规模再创新高,跻身连锁餐品行业前三。而就在一年前的6月5日,瑞幸才刚刚迈入万店连锁俱乐部。
为保证全国门店的稳定供应,早在今年4月瑞幸就完善了其咖啡供应链版图上的关键一环。
据悉,4月20日,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在苏州昆山正式投产,总投资1.2亿美元,预计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咖啡烘焙厂之一。
该基地年烘焙产能3万吨,占全国咖啡烘焙产能近20%,涵盖生豆仓储、分拨、烘焙、包装及销售于一体,基地设有咖啡生豆恒温恒湿存储仓库,可实现从生豆处理、咖啡豆烘焙、包装到仓储物流等全流程高效自动化生产。
前有库迪因供应链拖后腿导致门店断货,后有茶颜悦色自有生产基地将于2025年投产,力争全国扩店。目前,供应链能力已成为了茶咖品牌角逐头部的关键点。瑞幸通过对垂直供应链的打造,不但极大的提升了瑞幸的供应链效能,也为中国本土咖啡行业探索更高维商业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10月22日,泡泡玛特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公司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20%~125%,海外业务营收同比暴增440%~445%。
具体来看,泡泡玛特北美市场实现盈利收入1.8亿元,收入占比13.2%,同比增长377.7%;欧澳及别的市场实现盈利收入1.4亿元,收入占比10.3%,同比增长158.8%。
据悉,随着海外市场的快速地增长,泡泡玛特也在寻求逐步扩大其全球供应链体系。今年1月,泡泡玛特就已经在越南完成其海外工厂的第一批产品生产,标志着其全球供应体系的落地。
受益于供应链的有力支撑,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在境外销量高增长的情况下,依旧表现稳健,整体存货水平保持在9亿元左右的合理位置。
泡泡玛特的柔性供应链体系为出海公司可以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据悉,该公司已成功打通境外后台管理系统,通过深度累积并精细分析消费者数据,明显提升了海外销量预测的精确度。基于此,泡泡玛特能够灵活调整其供应链策略,确保企业运营的平稳与高效。
11月27日,顺丰控股在香港主板正式挂牌,成为快递物流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首日开盘价34.3港元/股,总市值超过1700亿港元。通过此次发售,顺丰控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58.31亿港元,扣除相关联的费用后的净额为56.61亿港元,已是今年港股第二大IPO,次于美的集团。
据悉,顺丰业务线包括快递、快运、冷运、同城实时配送、供应链解决方案及国际物流服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顺丰控股拥有约220万活跃月结客户及约6.99亿散单客户。2021年、2022年、2023年顺丰营收分别为2072亿元、2675亿元、2584亿元,毛利分别为257.78亿元、330亿元、326.3亿元,毛利率分别是12.4%、12.3%、12.6%。
港股发行上市后,顺丰控股拟将全球发售募集资金的45%用于加强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35%用于提升及优化公司在中国的物流网络及服务;10%将用于研发先进的技术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升级供应链和物流服务及实施ESG相关措施;剩下10%用作运用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业内人士透露:“赴港两地上市对于顺丰来说是其全球化战略下的关键一环,从资本运作层面帮助顺丰打开海外市场,这被视为顺丰加速出海的一个重要信号。”
物流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向稳定,加之近年的价格战内卷,使企业的利润空间慢慢的变少。因此,受商流出海带动,国内巨头都纷纷转向海外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在此过程中,物流公司要面对在海外新建供应链架构的挑战。
如何在内卷之下寻找到新的突破路径?2024年,AI浪潮的汹涌而至,为零售企业从技术层面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11月12日,阿里巴巴国际站推出了全球首个专注于B2B领域的AI搜索引擎——Accio。这款产品的核心设计是一个直观的对话框界面,通过对话式交互体验,它能够主动捕捉并理解用户的采购需求,进而提供一站式、精准匹配的智能采购服务。
在上线首日,Accio便迅速覆盖了数以亿计的商品,涵盖了阿里国际站的全平台供应以及更广泛的网络商品资源,同时支持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五种国际语言,极大拓宽了全球用户的覆盖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Accio的部分功能此前已在阿里国际站的“找工厂”模块中进行了灰度测试。据一位阿里海外员工透露,在测试期间,用户从搜索到完成采购的转化率实现了20%-30%的显著提升。展望未来,随着Accio的广泛普及和应用,预计它将为中国商家吸引更多海外客户。
半个世纪前,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公司实现了对产品、信息和财务流的高效整合,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时至今日,随着AI时代的到来,供应链剧本或许将在2025年迎来再一次的深刻改写。